痛悼!四星陨落 永远缅怀
日期:2021-05-23  作者:[db:作者] 来源:  浏览量:428

四星陨落,思贤笃行!

5月20日16时28分

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享年104岁。

5月21日12时04分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逝世,享年94岁。

5月22日13时02分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

5月22日13时07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三天痛失四位国之栋梁

功勋陨落,山河同悲!

百岁只是起点,我是一个典型的‘00后’,

要把自己的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

夏德昭

夏德昭1918年1月15日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夏家村,1941年毕业于原满洲医科大学专门部,开始行医执教生涯。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夏德昭留在中国医科大学工作。1957年,夏德昭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农工党辽宁省委首届主委和沈阳市委首届主委,担任过农工党中央常委,为农工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中国医科大学官网介绍,夏德昭毕生矢志不渝地追求眼科学事业,在角膜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和视神经疾病领域造诣颇深,培养了国内外眼科界的多位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百岁高龄仍工作在眼科临床第一线。

创立了中国角膜移植术

“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

他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

创办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undefined

1918年,夏德昭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一个小山村。少年时代,夏德昭就聪颖好学,治病救人的志向展露无遗。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地区时,夏德昭在颠沛流离中断断续续学习,一举考上大学(现中国医科大学)攻读眼科专业,并于1941年毕业后留校,开始了行医、执教生涯。

建国初期,面对大量角膜外伤患者,夏德昭在此前从事沙眼和角膜疾病防治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创新钻研角膜移植治疗方法。夏德昭根据患者病情,开展了部分角膜移植、板层移植、次全移植、次全移植上的部分移植、结膜连板层角膜移植等多种项目。

undefined短短几年间,由夏德昭领衔的有关角膜移植的十几篇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他所在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是组建了拥有上百张病床的眼科,在手术治疗数量、移植种类、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发展;面向全国开办角膜移植“学习班”,推广相关诊疗技术,开拓了角膜移植治疗研究的新阶段。

事业成绩斐然,夏德昭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在治疗视神经疾病领域愈发开拓创新。1959年以后,夏德昭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角膜、葡萄膜和黄斑病及视神经疾病的摸索。他结合中医针灸等治疗手段,视神经疾病的综合疗效有了很大提高。

而在医学教育方面,虽然自己的人生历经艰辛波折,但只要有条件,他教书育人不辍。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开创者,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的言传身教令学生们受益终生。

FFC2

他曾说:“百岁只是起点,我是一个典型的‘00后’,要把自己的从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一代医生。”

送别“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

君子比德于玉。

杨伯达

杨伯达先生,1927年12月出生于辽宁旅顺。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习画,后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同年,任北平华北大学美术系助理员、干事及北平艺专辅导科干事、代理科主任。1952年至1956年,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至1984年,先后担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美术史部副主任、业务部副主任、陈列部主任。1984年10月至1987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7年离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杨伯达先生学识渊博,将工艺美术史与艺术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论相结合,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杨伯达先生曾多次牵头组织海内外知名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他主编的《中国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全集》《中国玉器全集补遗》《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等学术著作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内集大成之作。他首先提出“玉学”“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玉石之路”等新论点,为古玉研究开创了崭新途径,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

undefined

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

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彦涵习画,后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负责陈列工作,1984年10月-1987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997年离休。

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领域较宽,侧重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清代院画等专项研究。在雕刻、清代院画、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珐琅器及鼻烟壶等诸多方面都有著述。

曾主持参与金玉珠宝大佛、不空羂索观音、翡翠《蓬莱仙境》以及珍贵宝玉石的鉴定评估。

1980年之后,曾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访问考察或出席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讨论会。近几年根据需要将研究重点转至古代玉器、玉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文集《古玉考》,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及《中国玉器全集》。

现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近期课题为《清代工艺美术史》、《中国玉文化史》(与美国屈志仁先生合作),并主编《中国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全集》(共6册)、《中国玉器全集补遗》(共6册)。

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玉器研究会会长、中国宝玉石协会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荣誉顾问、香港徐氏艺术馆顾问、新加坡收藏家学会海外高级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中华文物馆客卿顾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玻璃委员会会员。

undefined

送别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

杨伯达先生

一路走好!

“我不过是吴孟超,

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吴孟超

吴孟超同志1922年8月出生,福建闽清人,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3月入党,1956年6月入伍,1987年2月评任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曾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国际外科学会、肝胆胰协会会员,军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2月退休。

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

“肝胆外科之父”

从医70余年

成功救治了近16000多名患者

undefined

出生在福建的吴孟超

5岁时随家人到马来西亚

1940年正值国内抗战紧张时期

年仅18岁的他主动放弃国外优越物质条件

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

后因战乱无法赴延安

遂决心“读书救国”

1956年,他参军入伍投身到

军医大学的创业实践

undefined

同年,吴孟超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像当年入党誓词里说的那样

他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

他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

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

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

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震惊国际医学界

吴孟超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患者切除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给病人开药,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143A3F

查房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

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

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他说:

“对医生而言,这仅是举手之劳

可对病人来讲这不光是内心的温暖

还有康复的信心”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

心里想的是病人

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undefined

吴孟超用自己作为医者的准则和坚守

告诉所有人:

这世界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

缺乏的是一个“人”

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致敬医者仁心!


送别“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人生就像一粒种子,

要做一粒好的种子”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这其中,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杂交水稻之父”

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

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undefined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

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undefined青年袁隆平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

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

水稻亩产会上千斤

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

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undefined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

“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

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这一世纪问题

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undefined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

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

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E706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送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我们好像和他们都有一面之缘,

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两位年过九旬的国士,一位让中国人“填饱肚子”,另一位的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他们用一生的奋斗和坚守让我们过上“医食无忧”的日子,诠释了国士的责任和担当!谢谢你们曾经来过,愿这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undefined

仰望星空

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

名为“袁隆平星”

还有一颗编号为17606的小行星

名为“吴孟超星”

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保护中国医食无忧!

他们是最明亮的星,指引人们砥砺前行!

他们只是选择返回天空

继续照亮大地

当你我仰望星空

应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以奋进,为缅怀!

undefined

音乐系 | 韵展新程新媒体工作室

策划/杨翠红 罗改造

审核/曹茜银 陈实珂

图文来源/网络

编辑/成富康

收藏本页